EN

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学院新闻  >  正文

讲述我所经历的主题报道(8) 任宇波:个体、政治与主流话语——主题报道中的评论策划与写作
作者:   时间:2022-11-22   点击数:

2022119日,天游8娱乐检测中心讲述我经历的主题报道系列课程第七讲于天游8娱乐检测中心中心校区董明珠楼211d教室举行。本次课程由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、主任记者任宇波担任主讲人。

本次讲座围绕“个体、政治与话语”三个关键词展开,任宇波以“时事评论和党报评论背后的话语体系有什么不同”这一问题开篇,引出他有关评论策划与写作的内容分享。

课程伊始,任宇波向同学们提出“讲政治”三个字。他谈到,学生时代,在学校里谈论的政治总是在概念层面漂浮着,并不能直接与现实相连。而在评论写作的工作中,现实中的政治制度怎样运行、如何把握现实中政治的动态进展与氛围、一个政党的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和传播、又怎样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去,都是评论员需要面对的如何“讲政治”的问题。要想写出好的评论,就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,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分析让个体与政治之间产生关联,使自身融入当前的政治氛围内。

接着,任宇波以二十大评论为例,具体分析了评论作品怎样才能起到好的宣传效果。在党的二十大期间,结合总书记报告的内容,《大众日报》紧扣会议议程和节奏,把握要点和热点,聚焦准度和深度,在报纸和网络平台推出不同的评论文章,如《中国的下一站,确定性坚如磐石》《一位代表的自信,一个大省的自强》,以鲜明突出的观点、准确严密的阐述满足受众需求,赢得热烈反响。

任宇波特别强调了评论文章话语体系的重要性。在评论写作时,一味喊口号并不能让政策与观点深入民心。一个合格的评论工作者,至少应该有三套能够灵活转换的话语体系——学术的话语体系、官方主流的话语体系和新闻宣传的话语体系。对理论评论来说,宣传和阐释党的思想及理论精神,都是话语体系的转换过程。评论工作者不能照搬书本,而应结合现实形势与未来发展,做到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”,用人们能听懂、易接受的语言进行观点的输出。

其次,任宇波指出,评论员要具备问题意识。评论的基础是思考,其“认识的价值”远远高于其“审美的价值”。评论工作者应当以问题为导向,以事实为原点,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,观察其中的逻辑链,从而找准问题症结之所在,提炼出准确的观点。他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笔,形成文字积累,逐渐培养对政治和热点全面的认知视角。



接着,任宇波邀请刘明洋教授参与讨论,就主题报道和评论进行多维度、多层次的探讨。

刘明洋教授指出评论过程中“大主题”与“小呈现”应做到统一。评论应灵活选用主题,努力做到多元化。确定好主题后,评论员应选择小切口来展现宏大的时代主题,实现“以小见大”,利于读者切实体会到相关命题的真实性。他以自己参与过的评论文章为例,说明不同的小现象反映的是大背景,新闻评论员要有关注经济政治热点和走向的目光,才能写出更契合时代需求的评论文章。

任宇波随后特别提到了评论文章对“硬要求”和“软对话”的平衡。硬要求是指带有“要······要······要······”等硬性措辞的语言,常见于领导讲话类文章;软对话是指用深入群众的作风、平易近人的态度进行交流的对话。在党的宗旨和理念的指引下,软对话才是当今评论文章努力的方向。

关于文章的语言,刘明洋教授表示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新闻评论的散文化写作也是关注点之一,更优美的文字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。而网络语言则要做到网络化,不能简单采用政府文件式语言。

在同学提问环节,任宇波回答了评论员“是否官腔太严重”的问题。他特别提出人们对“官腔”的理解是有差异的,大家对真与假、好与坏的定义都会不同。所以要用多元视角去看待“官腔”,真正掌握文章的核心内涵。

本次课程,由天游8娱乐检测中心刘明洋教授主持。报告时,刘明洋教授向任宇波表示感谢,并对其讲述的内容进行了高度评价。


作者:刘怡欣  张荷子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