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学院新闻  >  正文

讲述我采访的英雄故事(9)任灵芝:平民英雄,挺起“中国的脊梁”
作者:冯瑞希   时间:2021-11-14   点击数:

2021年11月10日,大众报业集团《鲁中晨报》首席记者、主任编辑任灵芝应邀来到天游8娱乐检测中心中心校区向天游8娱乐检测中心2020级的同学分享她采访扎根基层、心系群众冷暖的“黄牛书记”张继学的故事,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难忘的课程。课程由刘明洋教授主持。

任灵芝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,曾获齐鲁金盾记者奖、省直机关“巾帼建功”先进个人称号。2019年,她在采访中挖掘出“黄牛书记”张继学的事迹,写成新闻通讯7篇、章回体新闻小说4篇。同年加入“张继学事迹宣讲团”,担任撰稿人、宣讲人,巡回宣讲14场。

任灵芝以一个报道“黄牛书记”张继学事迹的视频开篇。张继学的事迹感人至深,令不少同学流下了泪水。20多年前,张继学放弃在城里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,回到生养他的山村,兼任燕崖镇朱家户联村党委委员,带领着村民一起致富。24年过去了,穷山沟变成最美乡村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6万元。可是,张继学却因带病坚持工作,错过最佳治疗时期,2019年8月31日医治无效去世,享年59岁。张继学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却因为在平常日子里鞠躬尽瘁,走进了村民的心中,在村民心里筑起了一座丰碑。在任灵芝的笔下,张继学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、令人怀念的平民英雄。

课程的第一部分,任灵芝讲述了她对张继学的初次报道。她说道:“一名新闻记者,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。只有亲自去看看,才能抛开别人强加给你的印象,找出真相。”那时,张继学已经去世,任灵芝不辞辛劳,不惧距离,从淄博市张店区开车到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联村,花费两个小时,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并通过从村民那里获取的信息,第一次认识了张继学,并形成了第一篇通讯——《他带着村民,把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》。

第二部分,任灵芝为同学们进一步讲述了这位心中的英雄。2019年10月31日,她第二次来到了朱家户,她认为,要表现这个人物特点,又不能与此前的稿子有重复之处,还是得讲故事,讲动人的故事。她通过搜集影像资料和采访村干部、村民、张继学的妻子等人,找寻到了张继学最后1个月的足迹。她一边流泪,一边写下了1500字的稿件——《张继学的最后一个月》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采访,她写道:“他的身上没有‘光环’,可他却用实际行动,走进了百姓的心中。都说人心是最好的墓碑。我看到了这个墓碑的重量。”后来,继续形成了4篇通讯稿和4个章节的新闻小说。

第三部分,她讲述了对张继学事迹的继承和发扬。报社连续推出7篇通讯报道,4篇章回体新闻小说,一个通版的手绘画,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。当地政府部门也迅速作出反应。2019年11月17日,中共淄博市委下发了《关于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》,在淄博范围内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的活动。任灵芝受邀担任张继学事迹宣讲团的撰稿人兼宣讲人。她说:“张继学走了,但他没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会被搁置,因为张继学顽强拼搏、埋头苦干的‘黄牛精神’正在被传承。我们坚信,当更多人向张继学那样,主动选择负重前行,乡村振兴一定会从梦想照进现实。而这种‘黄牛精神’必将在新时代挺起‘中国的脊梁’。”

第四部分,她对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做出了总结。她的经验之谈是:“我写新闻,习惯讲故事,用细节讲故事。”挖掘细节,要用眼睛去看,用心去感受。2014年,《爱情十年》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下警嫂的一天,在两处细节上面重点着笔;作为《爱情十年》的回应,《一封只有五个字的情书》关注小小的纸条,成为独家故事。要想讲出好的故事,更要亲自跑腿,到现场去看一看。2015年8月22日晚,淄博桓台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,她抓起相机直奔现场,抓住领导不戴防毒面具或口罩这一细节,让毒气散播的谣言不攻自破。她说:“身临现场,仔细观察,‘榨取’每一个细节,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作风,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讲一个有趣的故事,一个吸引读者的故事。因为,精彩的细节,能说话。”

最后,她真诚地对同学们说:“选择了记者,就意味着选择了当观察者、记录者和守望者。这其中,不乏风雨中、危难时的逆行,有苦有累,流汗甚至流血;这其中,也有荣耀和使命,弘扬社会正气,记录人间真情,劝改社会假恶,获得感、成就感会盈满心头。笔力可扛鼎,舆论引春秋。希望大家用镜头、用笔尖,让社会更温暖、更阳光、更有能量。”

刘明洋教授动情地总结道,许多平民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人物,需要记者的挖掘。新闻记者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自己成为英雄,将平民英雄推至前沿,营造社会正气,在更大范围中传播英雄事迹,这才是新闻力量。

文|冯瑞希

图|吴卓林